曾经,达州市通川区面临严峻的建筑垃圾困境必威betway中国——建筑垃圾年产量超50万吨,非法倾倒频发,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不仅侵占农田,更威胁生态环境……
如今,通川区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产业链整合,引进智能设备,成功探索出一条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新路径。
曾经的“城市包袱”正转化为“生态财富”,为县域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通川样本”。
在通川区双龙镇金峨村,约30亩耕地边缘被发现堆积大量建筑垃圾,的钢丝、破碎的混凝土块、塑料残膜以及碎玻璃不仅破坏了田园美景,更威胁到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成为三年前开始显现的生态伤疤的缩影,令当地农民痛心疾首。
近年来,作为川东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通川区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却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50万吨,占全区固体废弃物总量的65%以上。废弃混凝土块、砖瓦碎块、石块、金属、木材等混合堆砌,非法倾倒点频频出现,乡镇和村组干部苦不堪言,不仅侵占土地,更引发扬尘污染、地下水渗透等生态隐忧。
通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24年,全区因偷倒建筑垃圾引发的投诉案件就多达18余起,生态环境治理压力陡增。同时,全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
“垃圾围城”之困,倒逼通川区以创新思维寻找破局之道。以“无废城市”建设为遵循,通川区打出“政策+技术+产业链”组合拳,将建筑垃圾治理纳入高质量发展蓝图。
政策先行,构建治理“四梁八柱”。 通川区出台了建筑垃圾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旧混凝土块、砖瓦碎块、石块、金属、木材等6大类12小项分类标准,配套“谁产生、谁付费”的责任机制。同时,对资源化利用企业实行用地优先等扶持政策,吸引了达州市首炬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城市建筑垃圾收纳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入驻,该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的能力为160万吨。
技术攻坚,破解再生资源“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通川区引进先进的建筑垃圾处置生产设备,实现对建筑垃圾破碎、筛分、再生综合利用,其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不足10%提升至85%。研发对“旧混凝土块、砖瓦碎块、石块等破碎后的再生骨料”综合利用新技术,用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生产水稳料用于道路基层建设,成本降低约20%,强度达标率100%。
产业链闭环,打造绿色“聚宝盆”。通川区建立“源头分类—专业运输—园区加工—市场应用”全链条体系,再生路基材料等产品供不应求。2024年外销再生建材10005吨,辐射经济圈半径达50公里。
走进通川区东岳镇首炬新型建材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园,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正蜕变为“城市矿产”。据通川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共布局了2个标准化建筑垃圾固定回收点,配备了智能称重、GPS追踪系统,实现了垃圾“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通过集中收纳处理和再生产过程,建筑垃圾成了资源化产品“反哺城市”。据统计,首炬新型建材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园通过再生骨料铺设的“环保路”长达30余公里,节省天然砂石1.2万吨,减少碳排放0.2万吨。利用废砖瓦制作的景观建筑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同时,产业园还带动8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4.5万元,周边农户通过运输、分拣等环节月均增收3000元,实现了“绿中生金”。
昔日的“城市伤疤”正转化为“生态财富”,通川区“点废成金”的绿色故事,也为全国县域建筑垃圾治理提供了新样本。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